湖北日报见习记者 唐雪舟金砖财富
“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明末清初的古琴名家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里,对古琴之美如是说。
在许多人眼中,古琴是一种颇为神秘的中国传统乐器。古琴与古筝有什么区别?流传上千年的古琴文物真的还能演奏吗?古琴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古人需要花费数年甚至十年才能做好一把古琴?怀着这样的疑问,暑热正盛的8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市江汉区的溪山琴堂,听琴堂创始人吴友全讲述一家人斫琴、弹琴、教琴的故事。吴友全于2019年入选江汉区古琴传统斫制技艺的非遗代表性继承人,其子吴铭负责琴堂对外的教学工作,父子二人致力于研究和宣传古琴文化,齐心协力使琴堂从无到有。
一个斫琴师的诞生:商人、匠人、琴人
斫制一把好的古琴,首先从选材开始。为了了解古法斫琴的全过程,记者来到了位于武汉市金海工业园内的斫琴厂房。打开厂房的大门,成堆成堆的木材映入眼帘,其中有一些特殊的、被虫蛀过的木材格外引人注目。
吴氏父子介绍,这种经过虫蛀、布满虫洞的木材不适合作建筑材料,却恰恰是制作古琴的上佳之选:“这些虫洞形成的孔状结构会让琴体中有更多的反射空间,能更好地满足古琴的发声条件,形成更丰富的音色,有些懂行的琴友会专门到我们这儿挑这种虫眼特别多的木头来做琴。”除此之外,木材的年份也是衡量标准之一,年份越老的木料油脂和水分越少,木质结构也越稳定,不易开裂。
厂房里的木材堆积成山
被虫蛀的木材是制作古琴的材料
吴友全早年一直从事古琴的木材生意,对古琴乐器了解不多。2001年,他偶然得知一些拆房剩下的老木料可以用来制作古琴,由于他对很多乡村的环境和建筑熟悉,就开始搜寻采集老木料供应给需要的人,以此谋生。制作古琴所需的桐木大多长在深山中,为此他专门跑到云贵川一带,搜集当地民居吊脚楼拆卸后的木材。时日一久,他对古琴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乐器产生了兴趣,自己也囤积了数量可观的优质琴材,在全国斫琴圈打出了名气。
2010年金砖财富,中国艺术研究院计划修复一批古琴文物,需要寻找合适年份的木材,多方打听后寻到吴友全这里,吴友全因此有机会到北京向古琴专家孙庆堂先生学习斫琴的手艺,近距离接触珍贵的古琴文物。这次学习经历促使他对古琴斫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不断摸索和尝试,走上这条传承非遗之路。
古法斫琴是一项耗时漫长且需要耐得住性子的手艺,吴铭笑称:“它其实就是一个木工活儿加上一个漆工活儿。”不同于工厂里的流水线生产,吴友全是纯手工斫琴,按这种古法制成一张琴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古琴琴身分为面板和底板,两块木板中间需刨空以便形成发声的空腔,再用生漆将其黏合,涂抹灰胎,层层上漆,每上一层漆都要放置数月阴干,如此反复,最终制成琴身。
古琴斫制工具
吴友全在打磨木坯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用的材料全都是天然手工制作,例如黏合用的生漆就是吴友全从恩施毛坝镇的人头山亲自采割而来。吴友全告诉记者,漆艺里有句行话叫“百里千刀一斤漆”,由于漆树分布不均,彼此间隔较远,需要漫山遍野去寻找漆树,有时候走一百里路才可能采到一斤漆,而做一张琴得用三至四斤的漆。为了寻找漆源,他与当地漆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漆农也愿意长期给他供应优质的生漆。
对吴友全来说,学习斫琴这项非遗技艺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一次次试错。2012年到2016年期间,吴友全背着古琴反复坐火车去北京,每完成一步就要向孙庆堂先生请教,不断改进和摸索,期间烧了十几架琴,最终才制出一把自己较为满意的古琴。他感慨说:“斫琴是很辛苦很枯燥的,没有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在初学阶段,由于不断接触生漆,他反复出现过敏反应,皮肤上出现大片红肿和水疱,直至产生抗体才结束过敏反应。
吴氏父子按照现存资料1:1复刻唐代名琴“彩凤鸣岐”
由于生漆需要特定的湿度进行干燥,所以在湿度很高的夏天,尤其是梅雨季,吴友全就需要一直赶工、返工,给古琴上漆。吴铭表示:“做这个工作是纯体力活儿,三百六十五天无休。”
从硬件到软件:父子间的薪火相承
吴友全不仅会斫琴,也会弹琴,而他的妻子甘万霞也是古琴爱好者,年轻时曾拜师学琴。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吴铭耳濡目染,自幼便在父母的指导下接触古琴。然而,幼年时期的他却并不理解父母对古琴的热爱,反而有些叛逆,不太愿意学琴。直到高中时他才突然“开窍”,愿意沉下心来钻研古琴的门道,父母当即为他延请名师,而他也不负期待,展现出了很高的天赋。聊到这段往事时,甘万霞笑着调侃道:“兜兜转转还是干回了我们家的老本行,接了这个担子,觉醒了我们家传承文化的基因。”
吴铭与其母甘万霞弹奏古琴
位于汉口火车站附近的溪山琴堂,是吴家的工作室,平日里主要用来会客和教学。“溪山”二字取自明末清初的古琴名家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这是一部论述古琴演奏美学标准的理论著作。吴铭解释:“琴堂以此命名,其实是一种勉励,希望我们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审美旨趣是什么样的。”
吴铭介绍,溪山琴堂最开始只是一个古琴兴趣社,会定期举办雅集,邀请相熟的琴友聚在一起弹琴品茗,探讨古琴的门道,直到前年吴铭留学回国,才着手开办工作室,进行系统的教学授课。在琴堂参观时,吴铭向记者科普了一些基础的古琴知识,他年纪轻轻,但一开口便能把古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说得头头是道。他兴致勃勃地拿出几本珍藏的古琴琴谱向记者展示,介绍了现存最古老的古琴曲谱《碣石·幽兰调》。面对乍看如天书一般的古琴减字谱,吴铭却如数家珍。他还自己总结了一套系统的授课理论,尽量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讲得通俗易懂,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听懂。
古琴减字谱
古琴公益课现场
把古琴向公众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文化金砖财富,这是吴友全一家三口一直以来的心愿。从2024年起,溪山琴堂和社区组织、文化宫等单位合作举办了数期古琴公益普及课,免费为学员进行教学,科普古琴的历史文化,学习演奏古琴曲。吴铭说:“今年9月将在东西湖区文化宫举办第二期古琴公益课,欢迎大家来参与,感受古琴文化的魅力。”古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爱好,而是深刻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内求的精神指引。
鼎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